少子化成國安危機!專家促跨部會結構改革:從稅制、職場到家庭價值全面翻新
2025-10-17 上午11:43 / 台北報導

少子化躍升為國安議題:專家呼籲從職場、稅制到社會價值全面重構(圖/1111人力銀行提供)
台灣少子化問題持續惡化,總生育率再創新低,人口結構快速老化,勞動力短缺危機加劇。立法院於10月14日舉行「少子化國安挑戰」研討會,邀集跨部會官員與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對策。與會人士一致指出,若政府仍僅以現金補助作為主軸,恐難挽救生育崩壞的趨勢,必須從制度面與文化面雙軌推動「深層結構改革」,讓生育不再成為家庭的重擔。
職場改革當先鋒:彈性休假、ESG納入育兒指標
勞動部與國發會代表在會中提出「雙就業、雙照顧」政策,強調未來將修訂育嬰留職停薪制度,允許以「日或小時」為單位申請,讓父母更靈活安排工作與照顧時間。勞動部部長在會中明言:「我們要讓育兒不再是放棄職場選擇,而是真正能在職涯與家庭間找到平衡。」
多位立法委員與專家呼籲,企業應被視為解決少子化的關鍵夥伴。立委陳昭姿表示:「年輕人想婚卻看不到未來,想生卻承擔不起。政府與企業必須同時動起來,不能只喊口號。」建議政府透過稅務獎勵,鼓勵企業打造育兒友善職場。例如提供稅負減免或抵扣,支持提供超越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育兒福利的企業。
同時,有學者主張將企業的「育兒友善程度」納入ESG評比指標,列入永續報告書的評估項目之一。某研究員指出:「當企業把育兒福利當作人才招募競爭力,而非成本負擔,整體社會氛圍才可能真正改變。」
課稅與住宅鬆綁:補上家庭生養的結構缺口
在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方面,多位兒福團體代表指出,目前稅制僅針對學前及大學生階段提供扣除額,6歲至18歲的「學齡期」則成為立法空白。立委洪孟楷指出:「學齡子女是家庭長期的經濟壓力點,給予課稅優惠,是對家庭最直接的支持。」與會者因此建議增設「學齡子女特別扣除額」,為此階段家庭提供長期喘息空間。
在居住面,專家建議內政部應擴大「婚育宅」及社會住宅的承租資格,讓有幼兒的家庭能獲得更穩定的居住環境,避免為住屋頻繁遷徙、影響子女照顧與家庭生活規劃。與會者強調:「穩定的居住是年輕家庭敢婚、敢生的重要基礎。」
從「厭童」到「共育」:社會價值需重建
除了制度與經濟層面,與會學者更直指少子化的核心根源——家庭與價值觀的轉變。王姓社會學教授在研討會中指出:「台灣年輕人將家庭價值擺在後位,情感教育在校園缺位,這使得婚姻與育兒不再是主流選項。」他亦警告,「厭童」文化正在擴散,導致育兒家庭從主流社會中隱形。從高鐵「靜音車廂」爭議可見社會對育兒群體的距離感。專家呼籲應推動「社會融合」理念,創造親子共融空間與包容文化,而非讓育兒家庭成為邊緣群體。
政策應從補助走向改革
會議最終共識指出,少子化不僅是人口議題,更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挑戰。行政院必須重組跨部會兒少專責機構,整合衛福、勞動、教育、內政等資源,從稅制、職場與教育三面向推動整體性改革。立委陳菁徽在致詞時強調:「我們不能再等水開了才跳出來。少子化是一場國力競賽,是對下一代的責任。」唯有「願生、敢生、能生」成為全民共識,這場關乎國家的生育難題,才有可能被真正翻轉。
📺 更多研討會實況與專家觀點,請見影片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si=lR22yt13KUGESWRE&v=-R8Y9s6e-Ic&feature=youtu.be
少子化衝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