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子化不只是生不生的問題 專家籲政府設「制高點」統整對策 跨部會系統應對國安級挑戰

2025-10-14 下午02:26 / 台北報導

少子化不只是「要不要生」的問題,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挑戰。(圖/1111人力銀行提供)

少子化已成國安級挑戰。專家與立委呼籲政府設立跨部會整合機制,從制度與生活結構面同步改革,讓敢婚、敢生成為社會共識。

 

少子化問題正深刻影響台灣的勞動力結構與經濟發展。1111人力銀行與立法委員陳菁徽、陳昭姿14日於立法院舉辦「少子化衝擊勞動力──友善生育翻轉缺工現況」公聽會,邀集產官學界專家共同研討,提出具體對策。多位與會者一致指出,少子化不僅是人口議題,更是跨部會、跨世代的國家系統性挑戰。

 

專家建議,政府應在行政院層級設立「少子化對策辦公室」或常設統籌單位,整合內政、教育、勞動、衛福與財政等部會,形成「制高點式」決策中心。現行政策雖涵蓋育兒津貼、社宅供給與職場彈性措施,但分散於不同體系,導致成效有限。唯有統一方向、協同推動,才能有效減輕年輕世代婚育壓力。

 

與會學者指出,少子化的根源不僅在於人口結構變化,更來自生活結構的失衡。高房價、低薪資、長工時與育兒焦慮交織成多重壓力,使年輕人「想婚不敢婚、想生不敢生」。當婚姻被視為財務與時間的負擔,生養孩子自然成為遙不可及的選項。專家強調,若政府仍以補助金或津貼作為主要手段,而未同步推動托育體系與勞動環境改革,少子化問題將難以根本改善。

 

在政策面上,會中多位與會者提出具體建議。首先,推動「公共托育請求權」,讓家長可依法請求地方政府提供可負擔的托育服務,確保托育權利不再成為少數家庭的特權。其次,建立「業間保母制度」,鼓勵企業協力建構托育支援網絡,讓職場不再是父母的兩難選擇。此外,也建議強化托育銜接規劃,從0歲到入小學前提供連續支持,避免家庭照護責任斷層。

 

同時,專家呼籲政府檢討現行育嬰假與薪資補助制度,推動雙親平等育兒,鼓勵男性積極參與家庭照顧,以減輕女性在職場與家庭間的壓力。稅務制度也被點名為關鍵改革項目,建議針對第三胎、第四胎給予生育獎勵,並將育兒支持延伸至6歲以上學齡階段,讓家庭照護不中斷,形塑更完整的生育友善環境。

 

「少子化是一場國家層級的長期戰,不只是『生不生』的選擇,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文化的再造過程。」多位與會者強調,唯有跨部會整合、企業共育與社會支持三方協力,才能讓「願意生」成為全民共識,而非個人奢侈的選項。

 

從家庭決策到國家競爭力,少子化正成為牽動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。當婚育不再是個人的困境,而是整體社會共同的責任,或許台灣才能真正走出少子化的惡性循環。

少子化衝擊

© 2025 AI最適配 All rights reserved.

少子化不只是生不生的問題 專家籲政府設「制高點」統整對策 跨部會系統應對國安級挑戰

2025-10-14 下午02:26 / 台北報導

少子化不只是「要不要生」的問題,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挑戰。(圖/1111人力銀行提供)

少子化已成國安級挑戰。專家與立委呼籲政府設立跨部會整合機制,從制度與生活結構面同步改革,讓敢婚、敢生成為社會共識。

 

少子化問題正深刻影響台灣的勞動力結構與經濟發展。1111人力銀行與立法委員陳菁徽、陳昭姿14日於立法院舉辦「少子化衝擊勞動力──友善生育翻轉缺工現況」公聽會,邀集產官學界專家共同研討,提出具體對策。多位與會者一致指出,少子化不僅是人口議題,更是跨部會、跨世代的國家系統性挑戰。

 

專家建議,政府應在行政院層級設立「少子化對策辦公室」或常設統籌單位,整合內政、教育、勞動、衛福與財政等部會,形成「制高點式」決策中心。現行政策雖涵蓋育兒津貼、社宅供給與職場彈性措施,但分散於不同體系,導致成效有限。唯有統一方向、協同推動,才能有效減輕年輕世代婚育壓力。

 

與會學者指出,少子化的根源不僅在於人口結構變化,更來自生活結構的失衡。高房價、低薪資、長工時與育兒焦慮交織成多重壓力,使年輕人「想婚不敢婚、想生不敢生」。當婚姻被視為財務與時間的負擔,生養孩子自然成為遙不可及的選項。專家強調,若政府仍以補助金或津貼作為主要手段,而未同步推動托育體系與勞動環境改革,少子化問題將難以根本改善。

 

在政策面上,會中多位與會者提出具體建議。首先,推動「公共托育請求權」,讓家長可依法請求地方政府提供可負擔的托育服務,確保托育權利不再成為少數家庭的特權。其次,建立「業間保母制度」,鼓勵企業協力建構托育支援網絡,讓職場不再是父母的兩難選擇。此外,也建議強化托育銜接規劃,從0歲到入小學前提供連續支持,避免家庭照護責任斷層。

 

同時,專家呼籲政府檢討現行育嬰假與薪資補助制度,推動雙親平等育兒,鼓勵男性積極參與家庭照顧,以減輕女性在職場與家庭間的壓力。稅務制度也被點名為關鍵改革項目,建議針對第三胎、第四胎給予生育獎勵,並將育兒支持延伸至6歲以上學齡階段,讓家庭照護不中斷,形塑更完整的生育友善環境。

 

「少子化是一場國家層級的長期戰,不只是『生不生』的選擇,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文化的再造過程。」多位與會者強調,唯有跨部會整合、企業共育與社會支持三方協力,才能讓「願意生」成為全民共識,而非個人奢侈的選項。

 

從家庭決策到國家競爭力,少子化正成為牽動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。當婚育不再是個人的困境,而是整體社會共同的責任,或許台灣才能真正走出少子化的惡性循環。

少子化衝擊

© 2025 AI最適配 All rights reserved.

少子化不只是生不生的問題 專家籲政府設「制高點」統整對策 跨部會系統應對國安級挑戰

2025-10-14 下午02:26 / 台北報導

少子化不只是「要不要生」的問題,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挑戰。(圖/1111人力銀行提供)

少子化已成國安級挑戰。專家與立委呼籲政府設立跨部會整合機制,從制度與生活結構面同步改革,讓敢婚、敢生成為社會共識。

 

少子化問題正深刻影響台灣的勞動力結構與經濟發展。1111人力銀行與立法委員陳菁徽、陳昭姿14日於立法院舉辦「少子化衝擊勞動力──友善生育翻轉缺工現況」公聽會,邀集產官學界專家共同研討,提出具體對策。多位與會者一致指出,少子化不僅是人口議題,更是跨部會、跨世代的國家系統性挑戰。

 

專家建議,政府應在行政院層級設立「少子化對策辦公室」或常設統籌單位,整合內政、教育、勞動、衛福與財政等部會,形成「制高點式」決策中心。現行政策雖涵蓋育兒津貼、社宅供給與職場彈性措施,但分散於不同體系,導致成效有限。唯有統一方向、協同推動,才能有效減輕年輕世代婚育壓力。

 

與會學者指出,少子化的根源不僅在於人口結構變化,更來自生活結構的失衡。高房價、低薪資、長工時與育兒焦慮交織成多重壓力,使年輕人「想婚不敢婚、想生不敢生」。當婚姻被視為財務與時間的負擔,生養孩子自然成為遙不可及的選項。專家強調,若政府仍以補助金或津貼作為主要手段,而未同步推動托育體系與勞動環境改革,少子化問題將難以根本改善。

 

在政策面上,會中多位與會者提出具體建議。首先,推動「公共托育請求權」,讓家長可依法請求地方政府提供可負擔的托育服務,確保托育權利不再成為少數家庭的特權。其次,建立「業間保母制度」,鼓勵企業協力建構托育支援網絡,讓職場不再是父母的兩難選擇。此外,也建議強化托育銜接規劃,從0歲到入小學前提供連續支持,避免家庭照護責任斷層。

 

同時,專家呼籲政府檢討現行育嬰假與薪資補助制度,推動雙親平等育兒,鼓勵男性積極參與家庭照顧,以減輕女性在職場與家庭間的壓力。稅務制度也被點名為關鍵改革項目,建議針對第三胎、第四胎給予生育獎勵,並將育兒支持延伸至6歲以上學齡階段,讓家庭照護不中斷,形塑更完整的生育友善環境。

 

「少子化是一場國家層級的長期戰,不只是『生不生』的選擇,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文化的再造過程。」多位與會者強調,唯有跨部會整合、企業共育與社會支持三方協力,才能讓「願意生」成為全民共識,而非個人奢侈的選項。

 

從家庭決策到國家競爭力,少子化正成為牽動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。當婚育不再是個人的困境,而是整體社會共同的責任,或許台灣才能真正走出少子化的惡性循環。

少子化衝擊

© 2025 AI最適配 All rights reserved.

少子化不只是生不生的問題 專家籲政府設「制高點」統整對策 跨部會系統應對國安級挑戰

2025-10-14 下午02:26 / 台北報導

少子化不只是「要不要生」的問題,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挑戰。(圖/1111人力銀行提供)

少子化已成國安級挑戰。專家與立委呼籲政府設立跨部會整合機制,從制度與生活結構面同步改革,讓敢婚、敢生成為社會共識。

 

少子化問題正深刻影響台灣的勞動力結構與經濟發展。1111人力銀行與立法委員陳菁徽、陳昭姿14日於立法院舉辦「少子化衝擊勞動力──友善生育翻轉缺工現況」公聽會,邀集產官學界專家共同研討,提出具體對策。多位與會者一致指出,少子化不僅是人口議題,更是跨部會、跨世代的國家系統性挑戰。

 

專家建議,政府應在行政院層級設立「少子化對策辦公室」或常設統籌單位,整合內政、教育、勞動、衛福與財政等部會,形成「制高點式」決策中心。現行政策雖涵蓋育兒津貼、社宅供給與職場彈性措施,但分散於不同體系,導致成效有限。唯有統一方向、協同推動,才能有效減輕年輕世代婚育壓力。

 

與會學者指出,少子化的根源不僅在於人口結構變化,更來自生活結構的失衡。高房價、低薪資、長工時與育兒焦慮交織成多重壓力,使年輕人「想婚不敢婚、想生不敢生」。當婚姻被視為財務與時間的負擔,生養孩子自然成為遙不可及的選項。專家強調,若政府仍以補助金或津貼作為主要手段,而未同步推動托育體系與勞動環境改革,少子化問題將難以根本改善。

 

在政策面上,會中多位與會者提出具體建議。首先,推動「公共托育請求權」,讓家長可依法請求地方政府提供可負擔的托育服務,確保托育權利不再成為少數家庭的特權。其次,建立「業間保母制度」,鼓勵企業協力建構托育支援網絡,讓職場不再是父母的兩難選擇。此外,也建議強化托育銜接規劃,從0歲到入小學前提供連續支持,避免家庭照護責任斷層。

 

同時,專家呼籲政府檢討現行育嬰假與薪資補助制度,推動雙親平等育兒,鼓勵男性積極參與家庭照顧,以減輕女性在職場與家庭間的壓力。稅務制度也被點名為關鍵改革項目,建議針對第三胎、第四胎給予生育獎勵,並將育兒支持延伸至6歲以上學齡階段,讓家庭照護不中斷,形塑更完整的生育友善環境。

 

「少子化是一場國家層級的長期戰,不只是『生不生』的選擇,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文化的再造過程。」多位與會者強調,唯有跨部會整合、企業共育與社會支持三方協力,才能讓「願意生」成為全民共識,而非個人奢侈的選項。

 

從家庭決策到國家競爭力,少子化正成為牽動未來發展的關鍵課題。當婚育不再是個人的困境,而是整體社會共同的責任,或許台灣才能真正走出少子化的惡性循環。

少子化衝擊